【華為風暴】一文看懂 誰跟美國聯手抵制華為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9/02/13 12:27

最後更新: 2019/02/15 18:48

分享:

分享: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以強硬措辭向盟友發出警告,不應使用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的產品,否則將損害美國與他們的合作。隨着中美角力、特別是科技戰升級,究竟有哪些國家已站隊美國,抑制本國使用中國最主要電訊裝備製造商--華為的設備?

德國: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要確保華為不會把數據資料轉交中國。路透社引述德國高層官員消息稱,將會諮詢電訊商,決定是否繼續讓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德國政府內部正商議是否加入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排除華為的決定,但預料兩周內也不會有結果。德國三大電訊營運商目前也有使用華為設備,並警告一旦限制它們的選擇,會增加成本。

英國:

英國政府並沒有按美國呼籲直接抵制華為,但國內已就華為是否構成威脅長開討論,政府預料會在3月底或4月初,決定是否讓華為參與國內的5G移動網絡建設。

英國政府去年已對華為安全問題表達關注,英國情報部門負責人也警告,中國的新技術構成安全威脅,包括華為參加5G網絡建設問題。英國電信(BT)去年12月已稱,決定兩年內把華為設備從核心4G網絡中移除。但多家英國電訊商已表明反對全面禁用華為,認為會令英國走向5G網絡的進程大幅度延遲、增加成本。

法國:

法國政府曾經針對華為尋求通過新法例,要求電訊商在使用個別或有間諜風險的產品時,要得到官方同意,但法國國會否決了議案;政府表明會想方法再度推出類似法案,法國官員表明要保護敏感資訊。目前法國兩家主要電訊公司已經使用了華為設備,但無線網絡公司Orange 14宣佈不會選擇華為建造5G網絡。

挪威:

挪威政府正考慮把華為排除在5G設備供應商之外,情報部門指,中國謀求竊取挪威機密,構成安全威脅,特別是中國《情報法》要求中國公司支持國家情報工作,令中國公司可以影響華為等中國公司的工作。目前挪威兩家主要電訊公司均有在4G網絡使用華為,當地政府正研究是否限制各家公司使用華為設備的數量。

隨着中美角力、特別是科技戰升級,究竟有哪些國家已站隊美國,抑制本國使用中國最主要電訊裝備製造商--華為的設備?

匈牙利:

華為目前為7成匈牙利人服務,公司亦與匈牙利主要電訊供應商合作,包括一些國營企業,匈牙利是最熱衷中國投資的歐洲政府之一,但匈牙利外長西亞爾托(Peter Szijjarto)強調匈牙利作為北約一員,會繼續履行西方盟友的承諾,與中國或俄羅斯合作,也不會令他們變成不可靠的北約成員。

波蘭:

波蘭上個月爆出了一宗涉及華為的間諜案,波蘭政戍以涉嫌間諜活動逮捕了在波蘭的中國華為高管王偉晶以及一名波蘭籍工程師、曾任職國家安全局的Piotr D之後,兩人否認罪名。華為在事件曝光後,迅速與王偉晶撇清關係,終止與王偉晶的僱傭關係。波蘭政府亦正在考慮禁止華為在波蘭市場的運作。

捷克:

當地政府禁止一些曾被情報部門警告的公司,參與政府投標。捷克有關部門此前曾警告華為和中興,或會帶來「安全威脅」。華為揚言會對捷克政府採取法律行動。當地的電訊商沃達豐(Vodafone)原本與華為就5G網測試合作,但上個月叫停,等當局通知才決定會否在系統核心使用華為產品。

斯洛伐克:

總理彼得·佩萊格里尼(Peter Pellegrini)曾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華為的產品會帶來安全問題。佩萊格里尼認為,如果國家要討論網絡安全的問題,就應該談論所有公司,而不是針對特定一兩家公司。他又說,政客應該小心「不要讓自己變成貿易戰或競爭對手之間的棋子」。

加拿大:

由於加拿大應美國要求拘捕華為千金兼高管孟晚舟,引發中加連串外交風波,加拿大前外交官和商人在中國被捕,被視為中國政府的報復。事件發生之時令人尷尬,因為加拿大原本是最有可能成為華為大客的國家,加拿大此前沒有跟隨美國等西方國家,公開對華為表示憂慮,但孟晚舟事件令加拿大國內出現抵制華為聲音。

澳洲:

去年8月,澳洲政府以國家安全理由,禁止華為為其國家提供5G網絡技術,澳洲一直擔心外國勢力介入,主要是擔心中國在不同層面對澳洲的影響力。

新西蘭:

去年11月,新西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絶華為協助他們手機網絡升級,阻止無線網絡營運商在5G網絡中使用華為。新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強調,這項決定不是因為其他國家影響,而是有關國內的監管程序。

日本:

日本在去年12月同樣決定把華為和興排除在政府採購清單,日本三大電訊巨頭跟隨政府決定,表明會把華為排除在他們的5G網絡之中。據日本媒體引述消息稱,政府發現華為內部硬件有「多餘的東西」。

南韓:

韓國政府目前沒有明確對華為作出限制,不過韓國多家大型電訊供應商的5G網絡建設,華為均未能投標成功,惟獨一間與華為有合作、第四大電訊商LG U+表態支持華為,認為華為不構成安全風險。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